教學改革成效
我校是瓊南少數地區唯一的一所公辦農業類中等職業學校,辦學多年來為瓊南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輸送了大批一線人才,辦學特色鮮明。
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突出雙師型教師培養。
1)? ?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建立健全師德監督管理制度和教師師德檔案,要求各位教師每學期撰寫一篇心得體會和整改材料,同時,挖掘并大力宣傳師德高尚的教師。積極開展現代教育思想、先進教育理念、心理咨詢等方面的知識講座,讓每位教師牢固樹立質量生存、質量取勝、質量發展的理念。
2)? ? ?每學期開展1-2項教師基本功和專業技能競賽活動,如普通話、板書、漢字錄入、課件制作以及各項專業技能等多種形式的競賽,從而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在繼續提高教師學歷達標的同時,逐步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和職稱,我校目前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6名,高級講師16名,講師30名。
3)? ? ?強化“雙師型”教師培養,鼓勵專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地到企業、基地、生產第一線進行學習鍛煉,并積極獲取職業資格證書。我校專業教師有124人, “雙師型”達到 57.1%,由此組成實力雄厚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中,2名專職教師擔任南圣“校村共建”示范基地的技術骨干,37人次到羅牛山、龍泉、南繁基地等企業掛職鍛煉;聘各縣市的55位技術人員參與課程教學和教學改革。且能獨立制作課件的教師達到87.9%。有22人具有省級職業技術工種鑒定考評員資格。
4)? ? ?培養學術帶頭人、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實施名師戰略。目前,學術帶頭人有7名,在我校重點專業中起到領頭的作用。2010年謝燕華老師被評為海南省首屆職業學校優秀中級教學骨干。
5)? ? ?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制定培訓計劃,開展形式多樣的師資培訓。組織相關專業教師到海南職業技術學院、海南省農校、??诼寐毿?、??谝宦氈?、工校等進行觀摩與聽課,選派優秀教師參加全國性的研討會和培訓;積極開展教師校本培訓,新教師主要是教學技巧和教學經驗的培訓,老教師主要是電腦技能及現代教學手段應用的培訓。定期召開教師教育論文和教學方法交流會,不定期邀請行業及企業人士到我校進行技術交流,此外,建立新老教師間的“師徒”關系,充分做好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工作。
近兩年,學校通過公開招聘的方式,錄用了近10位青年教師,補充教師隊伍的新生力量,為教師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促進了學校學科梯度建設,進一步優化了師資隊伍的結構。
2、加強校本教材的開發,突出針對性和實用性。
職業技術教育必須為地方經濟建設培養一大批實用型的后備技術人才,為此,我校針對職業教育以及中職生、村官班特點,創造性地提出“服務三農做精做細做強,面向社會求特求異求新”的辦學理念:努力使學生在中職階級實現人生的“美麗轉身”。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學校不斷深化課程改革,積極開發校本教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鼓勵教師不斷改進、篩選和創新自己的教學內容,立足于崗位要求和學生實際,適當降低理論知識的難度,加強實踐性教學,積極編寫“夠用、實用、管用”的教學講義,尤其是對“村官班”教學內容的處理更加具有靈活性和開放性,為此教材的編寫根據工作過程、模塊教學、案例教學來編寫。
目前我校教師編寫的校本教材達56本,其中兩位教師主編的《芒果栽培技術》、《荔枝栽培技術》及《豆類栽培技術》曾獲得海南職成教學會2009年度中職自編教材評比“二等獎”。
3、加強專業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我校從社會人才市場需求、就業情況調研入手,圍繞區域經濟發展,立足為社會為學生服務,結合學校實際,提出了適應自己學校的專業建設思路—面向市場需求、優化課程結構、強化學生技能。特別是近三年來,根據農村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我校經過認真調研,充分論證,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如“果蔬花卉生產技術”、“畜牧獸醫”、“現代農藝技術”和“園林”等專業,同時增設適應市場需求的新專業,如“烹飪”專業,我校與海南省烹飪協會合作辦學,迎合海南省國際旅游島的建設、傳承海南黎苗飲食文化、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南藥資源,同時我校以五指山“農商旅”一體化實訓基地為依托,把烹飪專業融入基地中的養生休閑體驗區。
4、發揮師資優勢,開展各類培訓。
我校積極協助周邊市縣相關部門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及勞動力就業轉移培訓工作。我校長期以來扎根山區,對我省中南部黎、苗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生活情況比較熟悉,是我省農村建設、農業發展人才培養的主力軍?,F有畜牧、獸醫類專業的教師25名,師資力量雄厚。近年來,我校先后配合五指山、保亭、樂東、白沙、瓊中等周邊少數民族市縣的組織部、扶貧辦、農業局、畜牧局、就業局等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實用技術以及勞動力就業轉移培訓工作,累計培訓6091余人次。
5、加強教科研活動,促進成果轉化。
我校專門成立了由六名碩士研究生組成的教科研隊伍,針對產業發展、工學結合、教學活動等進行系統的研究,營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圍,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010年,李芳偉校長等主持的“農業中職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職業品質養成教育研究”獲全國德育科研題三等獎,并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了《把德育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論文,為下一步研究中職學生如何成為有責任感和謀生能力奠定基礎。2011年,我校教師發表論文13篇均獲得省級獎勵。如李芳偉的《淺析中職生的壓力與責任》獲得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業高中教育委員會教研論文評選一等獎。王艷瓊、謝燕華等老師參加自編教材評比榮獲省級優秀教材獎。
同時我校成立測土配方工作站,建立測土配方施肥的實驗示范基地,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施肥,成效突出,得到了中國農業大學等國內外專家的好評。比如:我校分別在保亭縣什玲鎮什猿村選取了2畝茄子、五指山沖山鎮紅雅村1.4畝地為測土配方的試驗地,進行測土配方施肥,試驗分為測土施肥和農民習慣施肥兩個處理,結果發現經過測土配方施肥的試驗地長勢、果實大小等方面比習慣施肥的試驗地要好。另外,我校以五指山 “農商旅”一體化實訓基地中的現代農業示范區為實驗基地,進行諸如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灌溉、名特優品種引種、高山農業等的研究。
6、創新教學形式,注重技能培養。
我校把課堂設在離農民最近的地方,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在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方面也取得一定成就。如在種植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中央村的無籽西瓜的喜獲豐收,該村學生在我校教師的技術指導下,運用科學的種植方法,使畝產量大幅度提高,由原來的1100公斤增加到3150公斤;在五指山市水滿鄉開設校外教學點,在教師的指導下于2008冬季第一次試種辣椒,初嘗了豐收的喜悅。此類案例舉不勝舉。
我校教師克服了教學地點遠、教學時間長等艱苦的條件,以生產實際需要為依據,不惜時機不斷收集村民在生產中積累起來的經驗,進行理論的提升和信息圖片的有效采集,并及時運用到生產實踐和教學中,如收集大量的檳榔黃化病防治的“土”經驗并做了相關論證后變成了實用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成立“通農科技110”,隨時解決村官學生提出的問題,如通過電話傳授陵水教學點學生提出的甜瓜嫁接育苗的技術、保亭教學點學生提出的朝天椒育苗的技術及龍眼的控梢與落果問題、五指山教學點學生提出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等等,使學生獲利的同時也提高了我校教師隊伍的綜合能力。依托南圣基地開展教學活動,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各小組負責各自的實踐項目,全程跟蹤實踐項目的學習和管理,使他們學習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等,以提高他們的農業科技水平,并帶動全村學習新的農業技術,努力使適齡主要勞動力普遍掌握常用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與此同時,積極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力爭形成產業鏈等。
我校每學期組織一次“學科知識與專業技能”競賽,以技能競賽促進學生專業學習。
6、主要成果:
(1)2009年,學校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授予“全國農村成人教育先進單位”稱號。
(2)2010年校長李芳偉同志被海南省人民政府評為“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2011年被評為“海南省優秀黨員”“教育工委優秀黨員”。
(3)2009年陳曉明老師獲得海南省教育系統巾幗建功標兵和海南省優秀教師,2011年又被國家選派到德國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德國國際合作機構聯合舉辦的2011/2012年度“建立與中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能力”項目教學法/方法論專業的培訓,并把德國先進的教學理念通過校本培訓大力推廣到實際教學中。
(4)2009年學校獲準設立“海南省第七十五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
(5)2010年謝燕華老師被評為海南省首屆職業學校優秀中級教學骨干。
(6)2011年我校教師發表論文13篇均獲得省級獎勵。如李芳偉《淺析中職生的壓力與責任》獲得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業高中教育委員會教研論文評選一等獎;由李芳偉等主持的“農業中職校校園文化建設與學生職業品質養成教育研究”獲全國德育科研題三等獎等。
(7)2011年,我校張燕文同學獲得全國中職技能大賽項目“種子質量檢測”三等獎,指導教師謝燕華同時獲得優秀指導獎。
(8)2012年我校南圣“農商旅一體化基地”被省委宣傳部評定為“海南省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創新基地”。